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部门动态
扁鹊“治未病”思想浅析
发布日期:2025-02-14 14:13:57 信息来源:长清区卫生健康局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超大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齐人,活动时期约为公元前4世纪初,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以其为代表形成了中医史上的第一个医学流派,即扁鹊学派。扁鹊有高超的诊疗技术,其针刺、脉学、四诊等诊断学、治疗学思路及“治未病”思想流传至今,扁鹊被推尊为“方者宗”。虽然扁鹊没有亲撰之作存世,但其医疗实践活动及学术思想为《韩非子》《难经》《史记》等著作所传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追溯扁鹊“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养生保健需求有指导作用,对扁鹊学派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治未病”者,治“未病”也,其理念包含未病防发、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等内容。“治未病”一语虽出自《黄帝内经》,但扁鹊医学实践及医学思想中早已蕴含了“治未病”思想,现作以下浅析。

一、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鹖冠子·世贤》记载了一则千古对话,魏文王问扁鹊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答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间。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指出除病于无形、毫毛、血脉的不同阶段,是判断医术高下的准绳,认为“未病”即“未有形”,“欲病”即“在毫毛”,“已病”须刺血脉、投峻药、剖肌肤。由此可见,扁鹊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医学思想的重要性。在未生病之时,通过养生保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邪风,内养正气,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精、气、神三宝固守体内,疾病便不可侵犯。又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遵奉四时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过度消耗体力,形神相合,才能保持阴阳平衡,气血冲和。

二、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见桓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烫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扁鹊见桓侯的故事,既反映了讳疾忌医的危害,也提示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并告诫后人:“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己,身可活也。”扁鹊提出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言明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可避免疾病恶性转归的不良后果,也符合现代医学的分级预防观点。正如《淮南子·人间训》云:“人皆轻小害易微之事以多悔。患至而多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三、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盐铁论》云:“扁鹊攻于腠理,绝邪气,故痈疽不得成形。圣人从事于未然,故乱原无由生。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设而不用。断已然,凿已发者,凡人也。治未形,睹未萌者,君子也。”文中云扁鹊治“痈疽于未形”之时,能使“痈疽不得成形”,严明扁鹊“治病于未形”可防患于未然,喻圣人“从事于未然,故乱无由生”的学术思想,说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忧患意识须十分重视。同时,《难经·七十七难》云:《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疾病有从表入里、由轻而重的传变过程,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中心理念的指导,把握疾病传变的一定规律,推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做到提前预防,控制疾病的相互影响,从事于未然,故乱无由生。

扁鹊的“治未病”思想至今对于临床和理论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在未生病之时,采取养生保健的方法,提高机体抗病、防病能力,使身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应提高保健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正如《淮南子·说山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此处亦言明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增强机体抵御病邪能力的重要性。②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临床诊治过程中,采用以小见大、以局部推测整体的诊疗方法,可以及时通过不明显的症状,推测疾病的动态变化,在疾病发展的早期干预疾病,扼杀疾病于萌芽之中。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清代医家程钟龄所撰《医学心悟》言之更切:“病至思治,末也;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③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更要预防已发生的疾病加重,防止病情的变化,因此在疾病传变过程的各个阶段,要把握疾病的轻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吉凶。在疾病好转或治愈后,应注重保健预防,防止其复发,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指导锻炼方法和强度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监测,以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复发频率和减低严重程度。

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扁鹊“治未病”学术思想,应在日常养生保健、疾病防护、诊断与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着手。在深入挖掘扁鹊“治未病”医学思想的基础上,谨遵《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发挥以针灸、按摩为主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养生、保健、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对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和急性传染病等治疗的优势,体现出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同时,从现代医学意义上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医学学术优势,遵从“三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概念。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是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通之处,第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第二级预防即有病早治,第三级预防即病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三级预防的契合,有利于构建我国中西医结合疾病预防保健体系,促进新形势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临床通过中西医结合医学对“治未病”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精髓,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建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治未病”的医学体系,在中西医结合的视角上促进“治未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使用手机扫码浏览本页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