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山,在济南市北十公里。这里南临黄河,一峰孤起,远远望去如万叠云屏,登顶俯瞰,黄河泛舟,浩渺奔腾,景色壮丽。历下八景中的“鹊华烟雨”即此。考地方志所载鹊山却与千古名医扁鹊有关。本文就鹊山的命名和有关扁鹊的祖籍等问题作粗陋浅析,求指正。
鹊山的命名和扁鹊炼丹
《隋书·地理志》记“历城有鹊山”。元代于钦在《齐乘》中云:“府北二十里。王绘太白诗注云,扁鹊炼丹于此。俗又谓每岁七八月乌鹊翔集,故名。按扁鹊卢人,近在今长清县地,炼丹此山者是。古有鹊山院见陈后山诗。”明代刘敕说:“鹊山,城北二十里,泺口镇,其山无峰,望之如翠屏,大清(今黄河为其故道)流于其下,盐贾所处,世传扁鹊炼丹于此。”(《历乘》)
《济南名胜古迹辑略》则有:“鹊山,在华不注西北五里,相传扁鹊炼丹于此。”旧志皆从此说。这就提出了扁鹊的一段事迹,那么,扁鹊曾否在此山炼过丹?他死后是否葬在这里呢?按方志为一方之志,历代延续,耆旧相传多有考证和质疑,虽事隔千年,但总各有所据。
扁鹊是春秋末战国初期名闻天下的神医。他的看色、听声、观形切脉法,为后代的四诊法奠定了基础。关于他的籍贯问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开头就说:“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特别是在传中扁鹊为虢太子治病时的自我介绍就更清楚了,他说:“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齐”为古山东地区,“勃海”为古齐地(或代表齐国,或泛指这一地区)。又《战国策·秦策》高诱注说:“扁鹊,卢人也,字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也云:“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法言·重黎》云:“扁鹊,卢人也,而医多卢。”近代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袭用前人的说法:“扁鹊,姓秦,名越人,家于卢,又名卢医。”
关于卢,《读史方舆纪要》称:“长清县卢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春秋时齐邑,战国时谓之博阳,汉置卢县,地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隋置长清县属济州。”又《山东通志》云:“卢县故城在县(长清)西南二十里,隔马山之西,本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泰山郡。”概括以上,可以释为:扁鹊,春秋战国时人,家在齐(国)的卢(国或城)。正由于扁鹊家在卢,距鹊山较近,鹊山又是清幽的处所,扁鹊行医中在此炼丹是极为可能的。因此,历代文人在游览鹊山的同时多留有凭吊扁鹊的诗作,也有因扁鹊之名而专程拜山的,借以追念家乡这位杰出的古代名医。今举几例:
宋·曾巩《鹊山》
……灵药已从清露得,平湖常泛宿云回……
明·刘敕《咏山》
翠屏例逐冰涛白,丹灶长悬夜月明。
…………
山中灵药应还在,卜筑岩头度此生。
清·王士祯《归经鹊华二山间即目》
今此鹊山勿乃是,越人陈迹谁追攀。
清·田雯《由黄桑院步至扁鹊祠,晚登鹊山》
系马策短筇,投憩黄桑院。
不见采药人,荦确石路转……
清·任宏远《扁鹊墓》
十里湖光暑气微,越人遗墓枕荒矶。
…………
草没卢邨陈迹换,洞留丹灶几时归。
…………
宋·陈师道《登鹊山》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
清·刘伍宽《雨后欲登鹊山》
拟将鸟笠青藤杖,为访当年扁鹊来。
这些历代文人名士的吟咏,概括起来都是通过赞美鹊山的景色来追念扁鹊。这些诗句是文人们感情的流露,同时也是对史事的呼应,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人则认为这是文人怪癖、借题发挥、为地方增光等等,此类奇谈怪论,不一而足。这些责难者忘记了,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治学上都具有高度求实精神,对历史的看法也是有根有据,那就是前人所留下的史籍文献,经其一番考证研究,然后在作品里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不难推测,他们对“扁鹊炼丹于此”,首先是相信和承认,其或是默契,才会有诗情的抒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博学多才,众人皆知,虽曾职过齐州,但本籍是江西南丰人,因称南丰先生,恐其不会因疏于史鉴,偏爱乡里而致武断错指吧!现在的长清县,古名即卢,距鹊山不足百里,扁鹊曾在此山炼丹,当属可信。
鹊山与扁鹊墓
《续修历城县志》有“扁鹊墓在鹊山西山下”目,清代任宏远也有吊《扁鹊墓》诗作。《历城县志·山水考》则又载:“按扁鹊墓不见于他书,恐未可据。”究竟扁鹊死后是否葬在这里呢?按方志载,鹊山之上“古有鹊山院”“鹊山寺”“鹊山亭”“扁鹊祠”,可见自唐至清鹊山上筑有相当规模的寺院,而且有祭祀扁鹊的祠堂。至于扁鹊墓,清代沈廷芳在《登华不注历鹊山下》诗中有所描绘,其诗曰:
…………
空留湖亭诗,
吟讽伤怀抱。
赖存卢医坟,
墓碣字了了,
丹灶胜虚名,
荒墟啼怪鸟。
这些叙述确实不假。直到今天,鹊山的西山下,仍存留着这座墓冢,封土高约二米,墓前有石碣,上刻“春秋卢医扁鹊墓”,下书“大清康熙三年(1664年)盐运司商人张文、王茂前立石”,后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二月,山会友等重整”题记。按扁鹊墓从不见文献记载,复考济南的历史地理沿革,也能判断其真伪。
鹊山在古代四面围湖,《读史方舆纪要》谓:“湖北岸有鹊山,因为山鹊湖。”《太平寰宇记》云:“泺水(指趵突泉水)与历水(舜井水)合流入鹊山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中说: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从诗中可见湖水的辽阔浩渺。古代济南北部地势低洼,水流汇聚形成湖泊密布的沼泽地带。鹊山在鹊山湖中央,或有墓,亦必早已湮没塌陷无存,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看来,清代所立的扁鹊墓石碑,实为盐商们沽名钓誉、牵强附会而伪造出来的。
值得提出的是,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道:“卢城之东有扁鹊冢。云魏时针药之士以卮腊祷之,所谓卢医也。”
这说明卢城在三国时期还有扁鹊墓的遗存,而在当时扁鹊即被人们所悼念。显然,这则记述对于研究扁鹊的祖籍和归宿问题,是极有价值的。通过以上对鹊山和扁鹊问题的浅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扁鹊原籍是齐国卢人(即今长清县人。)鹊山因扁鹊而得名,长清距鹊山不足百里,扁鹊在此山炼丹当属可信。鹊山下的扁鹊墓,应为后人附会,此说不足取。
(原载于《全国扁鹊秦越人里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87年7月)
使用手机扫码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