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部门动态
【史海沉钩】和缓遗风
发布日期:2025-07-18 16:59:36 信息来源:济南市长清区卫生健康局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超大

        在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张庄村的主街道旁,竖着一通石碑,碑体硕大厚重,外来行人无不驻足观赏。此碑上方,正面龙头加帽,背面凤凰展翅,颇为壮观。碑的中央,“和缓遗风”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字体苍劲有力。那么“和缓遗风”有何含义,这通石碑为谁而立,为何又矗立在道边呢?

原来,“和缓遗风”一词出自我国西晋著名谱学家挚虞《疾愈赋》:“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实际上,挚虞所说的“和缓”二字,除了表面的“平和”“缓和”之意,将其拆开来看,“和”和“缓”每字各代表我国古时的一位名医的名字。“缓”,即“医缓”,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名医,“医”为职业,“缓”为名字。据《左传·成公十年》载,晋景公病重,遣人请桑田的巫医占ト。巫医占卜后,认为晋景公之病因是有两个被冤杀的鬼魂作祟。巫医还断言晋景公将尝不到今岁的新麦子。晋景公听了巫医之言,惊恐万状之余又心有不甘,急遣人去请秦国名医医缓前来治病。医缓为晋景公诊脉后,告诉晋景公道:“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缓的意思是说,晋景公之病已入膏肓,没有办法医治了。后不到一个月,晋景公果然在将食新麦之时,突感腹胀,急忙如厕,忽然跌入厕中溺死。这便是“病入膏肓”这一典故的由来。

“和”,也是人名,人称他为“医和”,“医”为职业,“和”为名字。医和也是我国春秋时秦国良医,比医缓晚一些,他曾为晋平公治病。他告诚晋平公其疾病并非“鬼祟所致”,并指出晋平公因“六气致病”,已不可治,实际上是说晋景公因沉淫酒色而致病。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首次提出“六气致病”理论。

医和、医缓跟“扁鹊三兄弟”一样,都是我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名医,因为距今时间久远,正像大家只熟悉“扁鹊”,而不熟悉扁鹊的“二位兄长”一样,对医缓、医和两位名医有所“陌生”。实际上,医缓、医和两位名医,是早于名医扁鹊的存在,他们的事迹,在《国语》《左传》中也有记载。由于医和、医缓二位先秦名医的医术高明,后人遂以“和缓”作为对良医的誉称。泛称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有医和、医缓两位名医的“风范”,即为“和缓遗风”。

如此说来,这么高规格的碑刻,所铭记的主人肯定非同一般。再细看,在“和缓遗风”四个大字周围,还有一些碑文,主要内容是:“清太学生张公(讳)荣第,字杏桥,例贡生作霖公之仲孙、太学生立卿公之次子,邑庠生冠三公、太学生芝庭公之胞兄弟也。公以墨氏兼爱之心,娴习歧黄之术,针灸并施,疚疴立起。女子尽识韩康,二竖亦畏和缓。今者先生往矣,而山榛隰苓共思彼美。公立纪念之碑,聊表景仰之意。”

下边写“山东省济南府历(城)、长(清)、肥(城)各县公民联名敬颂”

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

碑上的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很大:一是主人公张荣第出生于书香门第,从祖父算起已是第三代博学饱识之士;二是他以墨子的兼爱之心为民医病,专门研究“岐黄之术”,擅长中医、针灸;三是他的医术非常高超,“疚疴立起”,堪比韩康(民间名医)、和缓。最主要的是“山榛隰苓共思彼美”,历城、长清和肥城三个县的公民“联名敬颂”,树碑立传,实在非同一般。再细看碑刻的阴面,密密麻麻全是捐资者的名字,就连碑的两侧也刻满了人名,算来竟有数百人之多。这在辑录千余块石碑的《长清碑刻》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据了解,此碑多年以前原立在由肥城通往长清、历城县的道路旁边,因主路改道拓宽,村民们又齐心将其挪到现在的位置,足见张荣第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时间久远,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已作古,仅从参与过挪动石碑的老年人口中听到了些许有关张荣第治病救人的零星故事。

张荣第祖籍就在张庄村,自幼专心研习中医和针灸,以为村民治病为生,擅长诊治伤寒,逐渐形成了独门诊疗医技。旧时医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为医者须有仁爱之心、普救众生之志,能正确地辨证施治,善于起沉疴于冥冥之中,夺冤魂于离体之时。张荣第牢记“祖训”,严守医德。因门前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加上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地位高低,一概以医病为中心,使之名声远扬,前来就医者络绎不绝。一位来自肥城去济南卖布的小贩,途中突患痢疾,在邻村马车店里数日不起,在奄奄一息之时,被抬到张荣第家。张荣第仔细观察后,在病人肚脐旁一针下去,立刻止住了病人的腹泻;又让病人服下一副药,病人顿觉浑身有力,第二天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张荣第为人看病还有一个特点:由于家在纯山区,山上、沟谷有很多植物可以用来治病,因此其所用草药均为自己上山亲自采集。这样就能使得治疗成本大大降低,让穷人看得起病,尽量救治更多的病人。百姓称赞他:“三根神针针穴疗经,一双妙手手到病除。

张荣第之子张培森开始并没有子承父业,起初在济南七大马路开马车店。但多年的耳濡目染,张培森早已将祖传治病药方烂熟于心。其间,济南老东门包子铺掌柜买炭途中患伤寒,到了人事不省的程度。伙计听说张培森的独门绝学后,请他去看病。他根据病情为其开了药方,结果两副药就治好了。他谢绝重金,仅收了草药成本钱。后来,在众人的建议下,他才又重操祖业,开诊医病,并将祖传医术发扬光大、传承下来,在济南老东门一带非常有名。

据村民讲,张荣第的孙子张锡三也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但他所赶上的年代比较特殊,只能在家中或者是外出给人看病。那时,不仅本村街坊邻居请他看病,外村人也请他诊断。看病后开了药方,他还得去乡、县药材公司拿药。他从不收诊疗费,最多是出诊时因路远赶上饭点,偶尔在病人家凑合着吃顿饭。久而久之,他成了人们传说中的“土郎中”。平时他还要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靠着挣点工分贴补家用。直到上世纪末,他才在村中重开诊所,挂牌为村民治病。他谨记家训,既守旧,又创新,医术精明到能医治很多疑难杂症。尤其是他医治久婚不育症,堪称一绝,五峰、肥城、长清的许多人慕名而来。他还擅长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药方,所开的预防伤寒感冒的药方至今还有许多人沿用。一些抵抗力差易患感冒的人,每年秋后都来抓六付药,连服一周后,一冬天绝对不会再患感冒。

张荣第的曾孙女张汝春(后改名董汝春)也已到了退休年龄。受家庭的熏陶,她7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号脉,15岁从军行医,后转业到长清“扁鹊医院”工作多年。她也擅长医治久婚不育症,兼学中医。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其所开诊所内的锦旗多得没处挂,只好收藏在橱柜里。后来,她又将祖传名方验方和疑难杂症方传给了侄女,继续为民救死扶伤。

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优良传统,从张荣第起,其家族到目前已传承到了第五代。就这样,这个中医世家,五代行医,悬壶济世,赞誉不断,真正无愧于“和缓遗风”这块百年金字招牌。

使用手机扫码浏览本页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