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传承中华文化建构新六艺课程
字号:
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先后发布多个文件,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一直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丰硕成果,经验做法《以课程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落地》在山东教育发表。2017年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不断发展创新,以“习华夏经典,育幸福学生”为教育目标,以“核心素养”“弘扬传统”“幸福文化”为基色,深化幸福文化体系建设,坚持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研发出具有实小特色的“礼、乐、社、育、书、术”新六艺课程。2020年2月《半月谈:文化大观》以《新六艺:让“小课程”走向“大世界”》为题报道了学校新六艺课程的建设,引来了广东、山西、重庆等地的教育考察团到我校参观、学习。
一、新六艺的内容
(一)“礼”,即仪式。
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把握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注入仪式感,设计了六礼课程。包括:入学礼,有规有矩成方圆;始龀礼,感恩贵人始征途;成童礼,勇于担当方成人;立志礼,修身成人从今起;笃学礼,严谨治学是基石;毕业礼,不是终点是起点。2018年1月,六礼课程被评为济南市中小学德育品牌。
(二)“乐”,即美育。
将美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整班制引入传统的乐器、戏曲、国画、剪纸等课程,将美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三)“社”,即杂学。
1.传承民间艺术:涉及剪纸、刺绣、马勺、钩花、版画等十几种自民间艺术的技艺课程。
2.重温传统游戏:在课间引入传统游戏20余种,翻皮筋、跳房子、滚铁环、捉迷藏、跳皮筋、丢手绢等都名列其中。
3.体验传统美食: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通过制作各种传统食物,让孩子感受传统的魅力。端午节蒸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包水饺、腊八节熬粥等,同学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美食和生活的美好。
(四)“育”,即研学。
开展主题式“研学”实践活动,通过游览大好河山、寻觅名胜古迹、体验民风民俗等,让学生在游玩与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亲身体悟文化自信。
(五)“书”,即国学。
以经典诵读为主渠道,打造书香校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各年级教师编写同步经典阅读教材,形成了科学、有序的校本课程。其内容分别为:上学期是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增广贤文》、四五年级《论语》、六年级《道德经》,下学期是精选唐诗宋词、小古文、成语接龙等。
(六)“术”,即技艺。
茶艺、武术、书法、围棋、中医是中华的国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生学习棋艺、练习书法、熟习茶道、修习武术、了解中医,经典文化气息,时时可闻,处处可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新六艺的实施
(一)日常教学中扎根。
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主要分三个层次加以落实。一是,专门开辟课时进行教学,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的大阅读课,全校师生读国学经典,诵诗词歌赋。每周音体美各设一节课特色课,用来学习乐器、武术、书画等;二是在各个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三是通过晨读、午练日日浸润。
(二)社团活动中抵达。
1.社团。社团是我校坚持二十年之久的“快乐星期三”走班选修课程,六艺课程中“乐”“社”“术”都是通过社团实施的。学校利用各种途径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现已开发剪纸、刺绣、马勺、围棋、象棋、茶艺、豫剧、古筝、中国结、钩花、版画、篆刻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社团30多个。
2.活动。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体悟传统文化、展示自我的舞台。主要分为三类:课间活动,传统节日活动,专题活动。
(三)游学过程中滋养。
学校已组织学生到红色临沂、古城淄博、儒家曲阜等进行文化研学。“走进圣人故里,沐浴圣地儒风”主题研学,学生们在孔庙、孔府、六艺城、孔子文化园进行主题学习,赴明故城观看晨钟开城仪式。
(四)校园文化中浸润。
学校以国学经典创设文化氛围。校园广场中央是以荀子的《劝学》为主要内容的石刻,艺术长廊上是师生经典诵读活动的照片;走过教室前的走廊、柱子能聆听到孔子、荀子、韩愈等古代先哲的教诲;让孩子们每天都浸润在浓郁的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中。
(五)家庭氛围中成长。
利用好寒暑假和传统节日,以家本课程的形式,让孩子和家长参与其中,从而带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长清区实验小学“新六艺”课程既是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新时代人才的一次创新与实践,又是学校“精彩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办学理念的体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