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南小学2025学年体育发展年度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耀南小学2025学年体育发展年度报告
本学年,我校体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扎实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为全体学生创造更优质的体育教育环境。现将本学年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育人实效
理念更新与实践融合:全面对接新课标要求,将“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重点强化体能基础(如心肺耐力、柔韧性、协调性)与实用技能(如跑跳投、球类基础、安全防护)。
课程内容多元化: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引入花样跳绳、武术、趣味田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等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与吸引力。探索体育课与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如队列训练)的跨学科融合。
教学方法创新:广泛应用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分层教学等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动作分析APP、健康知识微课),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
评价体系优化:实施“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运动参与度、技能进步幅度、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及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弱化单一结果导向。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核心力量
师资配备现状:目前学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5名,兼职教师2名。体育教师每人每周18节课,确保开齐开足体育课。另外学校开展田径训练、花样跳绳、武术、排球等多项体育训练。学校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田径运动会、武术、阳光体测班级联赛、篮球班级联赛等众多比赛。带领学生参加长清区田径运动会、争霸赛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武术锦标赛两金三银一铜、山东省青少年学生跳绳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的成绩。
应对措施与成效:
优化排课与效率提升:通过科学编排课表、合理利用场地、实施大班分组教学、引入体育骨干学生协助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现有师资潜力,保障每周4节体育课落实。
专业素养提升:本学年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参加区级以上专业培训3次,校内教研活动6次,重点围绕新课标解读、新兴运动项目教学、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等主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三、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夯实发展物质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费主要用途,器材更新与补充,采购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球类(篮球、足球、软式排球)、跳绳、体操垫、标志桶等基础及新兴体育器材。运动场地日常保养(草坪、跑道)、球类场地划线翻新及赛事活动与奖励,保障校运会、阳光体测班级联赛、体育节等活动的组织运行,表彰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优化运动环境
现有设施概况:300米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1块。标准室外篮球场3块。室外排球场2块。室内风雨操场(兼体育馆)1个(面积约1135平方米,可进行篮球、羽毛球、体操、体质测试等)。单双杠、肋木等器械区1处。
维护与安全管理: 建立体育设施器材定期巡检、维护保养制度(每周巡查、每学期全面检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器材区、硬质地面临近区域铺设安全地垫,提高使用效率。
五、抓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科学引导健康成长
规范实施测试 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在10-11月集中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项目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50米×8往返跑(高年级)等。测试过程严谨规范,数据真实有效。
数据汇总与分析:测试数据100%按时准确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学校体育组同步进行深度分析,形成校级分析报告。
测试结果概要(本学年):总体达标率:95.2%,优良率:52.1%(其中优秀率15.8%,良好率36.3%)。
结果运用与干预: 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体育组针对薄弱项目(如耐力、上肢/核心力量)调整教学内容,增加针对性练习。联合卫生室、班主任,对体质测试成绩未达标或临界学生建立档案,制定个性化锻炼建议和跟踪指导方案。大力宣传“目”浴阳光的重要性,保障户外活动时间。
六、存在问题与未来努力方向
1.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突出:现有5名专职教师承担1400余名学生的教学、训练、活动组织、体质测试等工作,任务繁重,师生比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学精细化及课外活动深度开展。对策: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编制,力争新增专职体育教师;继续深挖校内兼职教师潜力并加强培训;探索与高校体育院系或专业体育机构合作引入志愿者。
2.场地设施仍有提升空间:风雨操场面积有限,难以同时满足多个班级教学或大型活动需求;缺乏专业足球场;部分室外场地在恶劣天气下无法使用。
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需持续攻坚:耐力素质和部分力量素质仍是短板,肥胖和近视防控压力持续存在。对策:深化“课内外一体化”机制,强化体育作业设计、布置与反馈;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后服务体育社团,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锻炼;加强与家长沟通,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4.体育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对策:持续创新校园体育赛事体系(增加趣味性、集体性项目),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明星(校内外)进校园、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体育精神,提升体育的育人价值和吸引力。
过去一学年,我校体育工作在挑战中前行,在改革中发展。面对师资紧张、场地有限等现实困难,全体体育同仁及全校教职工迎难而上,在保障基础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不动摇,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努力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