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民政局2023年工作情况及2024年计划
字号:
大 中 小



2023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民政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绩。我区一家社会组织——长清区大众创业服务中心获评“山东省十佳儿童关爱服务社会组织”荣誉称号。慧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慧慧被市政府办公厅评为第四届“海右”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未成年保护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亮点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作书面交流。积极协调解决“三峡移民不动产证历史遗留问题”,区委肖辉书记专门做出批示,给予表扬。长者助餐服务经验在《光明日报》《新华网客户端》《中国社会报》等国家级及省市级媒体刊发;社工站工作经验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文章200余篇。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会救助工作
一是提高全区社会救助标准。2023年我区提高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孤困儿童基本生活标准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标幅度均在10%以上。2023年我区共发放各类救助金14086万元,保障困难群众3万多人;临时救助对象263户561人,发放救助金148.76万元。二是开展城乡低保扩围增效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城乡低保人数达到11022人,同比2022年12月份的10706人增加316人,增长比列达到3%,完成市民政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三是加大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力度。区慈善总会共募集各类慈善资金525.8万元,支出535.8万元。在开展慈善助医、助老、助学、助残及“情暖万家”“五大慈善”救助活动的同时,积极助力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工作。“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项目已全面展开,现已服务人数94人。
(二)养老服务工作
2023年,全区养老服务工作承担了1项市级民生实事、1项区级民生实事,19项市民政重点考核任务,截至目前,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为124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为140户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和93户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开展需求评估,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任务。为12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开展能力评估,为发放护理补贴提供依据。制定出台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类分级探访关爱和委托服务实施方案,摸底排查特殊困难老年人2935户,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奠定基础。规范提升11处长者助餐站点。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推荐选树示范站点,我区10处养老服务设施荣获全市五类示范型养老服务设施。
(三)社会事务工作
稳步推进2处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建设墓穴1000余座;对10处公益性安葬设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提升改造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殡仪馆提升改造工作。整治散埋坟墓和传统墓葬点797座,推进城区集中点整顿建设;稳妥处置整治工作中的信访问题,答复市民热线230余件,未发生群体访事件。生态安葬奖补130户,少数民族丧葬补贴和异地火化补贴26人,较去年有所提高;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红白理事会培训两期,培训骨干1200余人次。婚姻登记处举办集体颁证活动,倡导婚事新办,推广户籍类电子证照办理婚姻登记业务。今年以来,共办理婚姻登记5936对,其中跨区域登记196对,涉外登记4对。积极开展未成年保护工作,2023年保障困境儿童266人,发放各类补贴413万多元。
(四)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工作
一是配合区委组织部推进一星级、二星级的社区规范提升;按照3000户左右标准,稳妥推进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工作;二是开展基层治理大调研,引导社区积极探索完善“六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大力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水平,梳理村干部队伍现状,加强改进乡村治理的方法。三是积极推进村改社区融合转型工作,完成13处面积不达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拨付社区经费80万元;四是招录2023年社区工作者112人,落实“3岗20级”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拨付到各街镇2023年社区工作者工资965万。五是出台《长清区进一步规范村(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实施方案》,转发各街镇组织实施;规范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协商议事,与区纪委派驻组联合对各街镇农村集体“三资”专项监督检查“回头看”进行抽查检查。
(五)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长清区共有60个城市社区,按照要求每个社区培育孵化不少于10支社区社会组织。文昌街道26个城市社区,已完成社区社会组织备案266家;平安街道4个城市社区,已完成社区社会组织备案43家;崮云湖街道28个城市社区,已完成备案121家;万德街道2个城市社区,已完成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0家。社工站服务计划、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档案管理逐步规范化,分别组织了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评估现场专家给予充分肯定,10月,文昌街道社工站荣获济南市第二批街(镇)示范点。
(六)地名管理工作
深化平安边界建设。上半年我局与历城区、槐荫区完成边界联检,重新签订“共建平安边界和谐走廊”协议书。加大边界法治宣传力度,宣传界线管理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守界意识。持续做好我区507处路名牌巡查及保洁维护等工作.截至目前,共维护、维修路名牌37处。精心组织“口述济南”短视频拍摄录制工作,我区录制的“孝堂山”短视频成功入选。积极推进我区185条道路命名工作,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批次推进,力争3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二、存在问题
(一)养老服务工作。财政扶持资金不能有效落实。近年来,全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由省市两级承担调整为市区两级按比例配套(2021年市区6:4,2022年市区5:5,2023年市区4:6)。受疫情及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区财力较为薄弱,无法足额配套,影响了各类养老服务实体的正常运转,严重制约了我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二)社会事务工作。一是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散埋坟墓整治等投入不足,导致项目推进缓慢,个别街镇重视不够,存在等靠问题。不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在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致使捐建单位懈怠情绪,建设进程停滞不前;2021年,散埋坟墓完成整治7378座,共需拨付整治资金2543.76万元,到目前为止,分两批发放整治资金763.128万元(市级配套),占总资金量的30%,尚有1780.632万元未发放(区级配套70%)。群众通过市民热线形式投诉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形成舆情,并影响到2023年散埋坟墓和传统墓葬点整治工作。二是区未保中心、镇街未保站建设进度缓慢。
(三)三峡移民工作。2023年通过解决三峡移民房产证确保三峡移民群体的基本稳定,但目前,崮云湖街道东孙村柳忠琼,诉求省水利厅出台针对三峡移民养老保险政策,万德街道义灵关村唐波,诉求公开全区所有三峡移民资金往来明细,多次进京上访,信访压力较大。机构改革之后,全国的三峡移民工作交由水利部门负责,只有济南市由民政部门负责,工作机制的不理顺导致民政部门负责的移民扶持政策无法同水利部门移民政策有效结合,无法最大化的让三峡移民群体受益。
(四)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方面
一是社区规模不均衡。根据要求社区规模一般按照3000户左右设置,但仍存在不足千户的小社区,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村级“牌子多”问题依然反弹,挂牌方式杂乱无章,清理不彻底。三是不达标社区较多,整改进度缓慢。原香溪谷社区至今未投入使用。三庆青年城社区资源整合距离较远,不便于群众日常活动。
(五)社会组织管理方面
一是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困难,大多数是“松散型”组织,正处于初期阶段,起点较低、普遍存在队伍不稳定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无法形成灵活的、健康的、具有活力的运作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不了作用。二是社工站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专业性,督导力度不够。各站点的督导较少,发挥作用不够大,且涉及专业服务的督导近乎为零,大部分督导都是机构负责人对社工站的行政督导,社工站缺少稳定的“两库”专业督导老师为站点的项目设计、服务开展、品牌打造等指明方向。
三、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区民政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民生保障工作部署,围绕区政府工作报告中“12345”工作思路,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聚焦“一老一小一弱”,在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稳定两项底线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儿童福利等四大工作上创特色,在强化“汇养老”等品牌建设上出亮点,夯实民生兜底保障、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一)社会救助工作
积极构建分级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救助保障网。一是落实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各类困难群众救助金及时足额发放。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临时救助备用金纳入了2024年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更多的上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的支持。三是完善困难群体医疗救助保障政策。会同区医保局为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免费缴纳医疗保险,确保以上人群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内。四是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发展。发挥区民政局管理社会组织的优势,以区慈善总会为平台,动员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实现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困难群众“受益”。五是做好三峡移民维稳工作。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落实三峡移民各项优惠政策,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三峡移民维稳工作。
(二)养老服务工作
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努力让老年人幸福颐养晚年。一是推进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计划选址文昌片区18街区(北至阜新街、东至凤凰路、南至金牛街、西至莲台山路),初步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床位500张,投资总额预计1.8亿元。当前,需加快该项目的策划、规划、立项、土地熟化等前期工作。二是实施好困难失能老年人探访关爱项目。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的若干措施》,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实施好养老服务共性指标,包括居家和社区养老提升工程。全面组织开展好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项目,确保民生实事项目高效落实。四是积极争取并落实省市区养老服务财政补贴资金,补齐欠账,助力推动各类养老服务实体持续健康发展。五是继续擦亮“长清·汇养老”品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加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
(三)社会事务工作
持续优化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殡葬管理工作。一是新建2处公益性安葬设施,提升生态安葬率。鼓励条件较好的村居建设村级先人纪念林,满足居民安葬需求;二是按照散埋乱葬坟墓整治规范管理工作规定,以遏新增、减存量为主,继续开展散埋坟墓和传统墓葬点集中整治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尽快解决散埋坟墓整治工作中的遗留问题,对相关集中的墓葬点,探索就地改造为村级先人纪念林的路子,节约资金支出;三是实施殡仪馆废气处理和设备改造工程。该工程涉及设备设施改造、水电管道等,投资在250余万元;四是协调有关平台和运营服务商完成南山园公墓市场化管理运营。
2.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一是打造工作亮点。以“关爱儿童身心健康”为切入点,打造标准化服务社动“N+1”工作亮点,为黄河滩区儿童持续化开展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心理抚慰、亲情陪伴、社区融合等一系列专业、科学的公益关爱服务,制定《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规范》。二是推进重点工作。加强孤困儿童摸底排查和动态管理,积极推进村(居)儿童主任赋能行动和儿童福利服务对象精准化、保障精细化服务行动,及时将符合条件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持续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项目,为孤困儿童提供助学、助医服务。
3.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以泉城避风港为基点,健全公安、卫健、城管等部门协同机制,建立街面巡查、站内照料、医院救治、寻亲护送、安置回访“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救助新格局,实现流浪乞讨人员一站式救助。探索市场化运作流浪人员托养照料服务体系,推进临时救助点规范化建设。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加强落户安置、源头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4.婚姻登记处选址园博园工作。加强沟通交流,主动与园博园对接,并将钢城区、高新区等打造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成熟做法及良好效益效应向园博园宣传,力争园博园支持,积极促成与园博园的协作。让婚姻登记走进园博园,开展集体婚礼、草坪婚礼等系列活动,让实实在在的活动见证婚庆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
(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促进我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平台发展,活跃社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枢纽平台,以社区基金为基点,活跃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二是品牌发展,活跃服务。依托长清区社工总站这个平台,以“123N”建设发展模式为基点,打造长清区社工站矩阵服务品牌。以三抹红、三个兵、三个工为起点,以社工九场比武为终点,通过“五社联动”全区化服务,惠及更多困难群众。三是实施朝阳助学项目,救助应届贫困大学生30名。
(五)区划地名管理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区划地名管理工作,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推动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建设,促进区划地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一是全区未命名道路工作。区民政局及时调度和督促大学城管委会辖区和主城区范围内已建成26条道路命名审批工作,压茬推进其他四个街镇道路命名审批工作,力争今年3月底全部完成。二是深化平安边界建设。加强界线界桩常态化巡查管护,切实保障界线管理经费落实到位,高质量完成省市区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年度工作任务,完善涉界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调处机制,确保边界和谐稳定。三是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及时完善国家地名信息库,加强日常数据信息更新与质量审核。配合区住建局、区审批局做好住宅区、大型建筑物命名的意见反馈、备案与公告工作,规范我区地名命名管理,持续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四是加强路名牌日常管理和维护。加强路名牌的日常管理,进一步提升路名牌设施管理化水平。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