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2023年1月5日在济南市长清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济南市长清区区长 王士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承压拼搏、克难奋进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疫情冲击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区委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五个坚持”“七区联动”总体要求,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303元、23759元,增长5%和5.1%。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有效。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精准抓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力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物资、水电气暖等供给,努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疫情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央、省、市“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落地,出台应对疫情便民惠企22条、助力复工复产12项服务措施,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全力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促生产,落实各类减税退税降费政策11.68亿元,协调新增贷款11.2亿元,市场主体增至6.68万户,新增“四上”企业59家。
(二)黄河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清除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62项,北大沙河、南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实施济西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完成坡里庄、马岭水库除险加固任务,16处黄河控导工程视频监控、灯塔照明实现全覆盖,黄河实现长久安澜。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西关水厂主体竣工验收,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5万立方米,济南经济开发区、创新谷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济南西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谋划实施136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7.7亿元;实行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签约引进重大项目52个。
(三)产业发展实现迭代升级。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瞄准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油济柴创新推出“8+1”新能源产业项目,山水重工等40家企业成立机加工产业联盟,国舜集团打造的“零碳小屋”为“科技冬奥”作出贡献。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北辰、鲁润、奥图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沃德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92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4%。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全面梳理高校人才、学科、平台、载体建设情况,建立17套高校资源信息库,梳理各类科研成果967项,18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加快数字赋能赋效,成功举办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委会高峰论坛,建设5G基站646个,累计达2005个,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28个,全区数字经济类企业达112家。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华谊兄弟电影城被认定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常春藤商业街被认定为市级商业街;电商产业实现集聚发展,济南西部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电商企业130余家,“长清好物”“稻田希望”等直播平台带动网络零售额达15.2亿元;重点建筑业企业实现逆势增长,为拉动全区经济提供了动力;文旅融合取得突破,与山东文旅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灵岩片区,将打造“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路的突出亮点。
(四)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强化基础配套,京台高速改扩建提前18个月建成通车,济南大西环长清段率先实现主体通车,济广高速改扩建加快推进,济郑高铁长清段基本完工,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畅通城区微循环,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强交通堵点治理,完成农高路、澳利路、明发路、水鸣街东段等7条市政道路建设,外联内畅、方便出行的城市路网逐步形成。提升城市面貌,常态化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临184处、11.5万平方米,市容市貌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任务;城区9条道路雨污分流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污水、雨水管线35公里,困扰群众多年的雨污混流、内涝积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片区开发,老城片区2082户征收拆迁任务基本完成,60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完成单体验收,2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预计6月份可实现部分回迁;全省最大的马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140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部建成并分房到户,8683户、29765名群众实现“安居梦”。
(五)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粮食安全防线持续巩固,完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粮食总产量26.75万吨,连续十九年丰收。打造特色品牌农业,“扁鹊故里、养生三宝”“四季长清、三桃一杏”农业品牌进一步叫响,长清绿茶、五峰山大樱桃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药材、小杂粮种植面积近2万亩,“三桃一杏”年产量6000万斤,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40个。加快发展现代种业,舜丰生物、泉脉农业、前沿生物等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在我区落地发展,永丰种业培育的小麦亩产达935公斤,舜丰生物的植物基因编辑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前沿生物的作物育种技术可解决传统玉米大豆间作的“卡脖子”问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造农村道路107公里,完成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3个齐鲁样板村建设任务,农村人居环境走在全市前列;康养泉乡衔接推进区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五峰山街道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万德街道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神秀谷、马套将军山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逐渐成为长清旅游新名片。促进农村农民增收,规范“三资”管理,复垦盘活土地8791亩,带动农民增收1.17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50万元以上的村达155个。
(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清洁取暖替代2741户,燃气设施改造3.43万户,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减少3.5万吨,全年空气良好以上天数242天,同比增加13天。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行动,5个市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入黄河口国控断面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实施27个村庄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成14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47%。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完成34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厉打击矿产资源非法开采行为,取缔非法矿山加工点9处,完成矿山生态修复9个,治理面积500亩;持续推进荒山绿化、低效林改造及森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000亩,绿化面积1000亩,获评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一链办理、一业一证”办理事项拓展至47项,452个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推动“不见面”“掌上办”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场主体登记网办率和政务服务网办率分别达98%、97%。高效完成大学城管委会机构组建、人员转隶和公开招聘,创新谷片区管理职能实现有序划归;累计向济南经济开发区下放行政权力事项74项。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区属平台公司,济清公司、财金集团完成AA评级,争取上级专项债券7.21亿元,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和项目评审决策机制,招商引资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进一步增强;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出台“聚人才促发展”20条政策措施,推动校地人才常态化交流,17名人才实现校地双向挂职;加快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土地托管面积达2万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清理规范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27家,规范事业单位隶属关系294家;加大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城市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实现市场化运作。
(八)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区民生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1%,16项3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积极稳就业、保就业,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4265人,新增城镇就业3689人;设立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30家,8处农村敬老院达到国家二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扩建社会面安葬服务设施12处;医保政策全面落实,补助标准提升至670元,居民参保率达95%;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034套,发放人才购房补贴550万元;新增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达650万平方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处,新增学位873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9%;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实现整体搬迁运营,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深化公交一体化改革,新开通、调整公交线路10条,建设公交场站5处,城乡居民公交出行难、出行贵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改造公共文化场馆36个;新“四馆”投入使用,成为全区文化新地标;开展文化惠民公益演出484场,公益培训218场8000余人次。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暖心”基层治理模式,创建“暖心综治”“暖心网格”等社会治理品牌,全区1078个网格实现“一网统管暖心事”;加快建设“四级巡防”体系,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保持街面“两抢”零发案,构建电信网络诈骗全民防范体系,发案同比降幅全市最大,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积极打造“阳光法援”品牌,成立全省规模最大的“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84件,区法院获评“山东省优秀法院”称号;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围绕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经营性自建房、企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九)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提升政府效能,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行照章办事、依规行事、按例处事,修订完善《区政府工作规则》,运转机制更加规范;注重集体研究决策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32件、政协委员提案244件;认真解决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突出问题,按期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5%。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担当负责之风,鼓励干部真正凭专业说话、按原则办事、依岗位履责;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工作着力点、关注点更多放到一线,切实解决基层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风政风行风评议满意度居全市前列。扎实推进巡视巡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审计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发展作用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区直预算单位公用经费压减2.5%。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正风肃纪、铁拳治腐,聚焦腐败易发多发领域,严厉惩治不收敛不收手问题,共处置各类问题线索740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瘴痼疾,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出台《关于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的通告》,狠刹诬告陷害不正之风,向诬告者亮剑,给干事者撑腰,为干部澄清正名25起,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
同时,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共青团、妇女儿童、工会、老龄、残联、气象、红十字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人民防空、统计、史志、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对于长清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信心。回想一年来,最可贵的是,我们面对比预想更多、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心无旁骛抓项目、破难题,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发展成效。最难忘的是,在项目建设、平安稳定等工作一线,到处都有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到处都有闻令而动的担当,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诠释了“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担当精神。最感动的是,广大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极大关注,识大体、顾大局,在疫情防控、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拆迁安置等工作中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有力支持,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最欣慰的是,我们立足实际、统筹兼顾,谋划了一批事关全局、有利长远的大事,推动了一批顺应民意、普惠群众的实事,办好了一批挑战性强、复杂艰巨的难事,长清发展的美好蓝图正逐步变为生动现实。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奋斗充满艰辛,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长清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大学城作用发挥不够,项目招引落地不快;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仍需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社会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极少数干部工作效率不高、作风不实等现象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发展环境严峻复杂、加速恢复基础不牢、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等困难。但更要看到,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我们的基础优势更加明显。一是高速高铁,便捷畅通。京台高速、大西环的先后通车,济郑高铁的加快推进,再加上轨道交通、京沪高铁,长清成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咽喉。二是大学集聚,人才荟萃。大学城入驻高校13所,在校师生近20万人,科教资源和人才集聚度在全市乃至全省首屈一指,济济人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三是重大战略,交汇叠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泰一体化、“西兴”、强省会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为全区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积蓄了强大动能。四是山清水秀,宜业宜居。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充分彰显了长清的生态底色,也为我区践行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坚实基础。五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清特有的黄河文化、齐长城文化、扁鹊文化、红色文化,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是我区实现转型发展、凤凰涅槃、加速崛起最为宝贵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这些优势是多年来全区上下靠智慧和双手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问题的有力保障。当前的长清已经到了蓄势突破、跨越赶超的机遇期、关键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一致,真抓实干,长清发展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锚定“五个坚持”“七区联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圆满实现“两年见效”的工作目标,为建设“六个强省会”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和5.5%以上;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做到:一颗初心跟党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党的旗帜奋勇前进。一以贯之谋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围绕“五个坚持”“七区联动”工作思路,以钉钉子的精神,保持定力、持续用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一抓到底重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遇到困难不绕道、不等靠,遇到矛盾不推诿、不退缩,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一心一意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与人民同心,做人民所盼,让人民满意。
三、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实施“八大攻坚行动”:
(一)项目建设攻坚行动。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优质项目抢占发展先机、积蓄发展后劲。“保姆式”服务项目建设。目前已初步谋划重点项目131个,总投资1178.6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4个,市级重点项目15个。大力推行“领导协调、部门推进、街道(镇)服务”的项目包挂机制,明确项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细化责任分工,把“保姆式”服务融入项目招商、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合力攻坚项目建设中的“堵点卡点”,实现所有项目有人管、有人督、可预期。专业化推动招商引资。实施全产业链招商,细化招商引资产业目录,做好项目策划谋划,重点引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文化旅游、医养康养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现代种业、基因编辑等高新农业项目,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创新招商方式,实施系统、定向、精准招商,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制定专业化招商方案,组织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专业招商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懂市场、懂产业、懂企业、拉得出、靠得住、作风硬的专业化高素质招商队伍。“事办成”衡量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建立机制,及时发现,限时解决,让“办成事”成为常态,“办不成事”是例外;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持续扩大“一次性办理”事项范围,实现更多异地事项可办,让群众办事“少跑路”;继续开展“助企纾困”活动,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做到无事不扰、听哨报到。精准化保障要素供给。激活政务数据资源,建立完善企业评级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分类管理、精准画像,实现政府赋能,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政策支持等要素供给;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拿地即开工”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对上协调,尽最大努力争取使用省市统筹土地指标,集中力量破解土地要素保障难题;整合区内载体、市场、研发等各类要素,统筹协调,精准匹配,激发活力。举全力狠抓实体经济。充分调动资源,在政策、金融、用地、报批等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支持实体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2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运行监测,抓好规下企业升规入库,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新招引项目重点围绕实体产业,强化与现有产业的融合结合,加速壮大实体经济规模。
(二)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树立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遏制粗放型发展,着力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深化产学研融合,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高校组建创新研发平台,吸引企业、资本、机构等集聚,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紧盯国家战略、重大专项和全区主导产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市场前景好的创新成果;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新增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50家以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与压力容器、建筑工业化等产业,引导企业加强合作交流,组建产业联盟,实现分工协作,拉长产业链条;精准扶持和培育链主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重组整合等方式,实现协同共建,培育创新链条;通过政策激励、要素调配、资源整合等措施,倒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价值链条。推动产教有机融合。发挥大学城科教资源优势,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匹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衔接,培养更多实用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围绕重点行业技术需求,为企业开展针对性技术服务,打通行业转型“堵点”,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深入挖掘海水淡化产业研究院创新资源,促进海水淡化产业落地生根;充分利用齐鲁工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科创优势,加快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助力全市国家级人工智能制造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区”建设。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优化完善“一网通办”,推动政府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应上尽上;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组建创新谷数字产业发展平台,围绕网络视听、数字传媒等新型业态,优化环境,制定政策,完善功能,力争实现相关业态集聚发展;聚焦数字赋能,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产值达到32亿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圆通速递济南商贸科创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物流行业提档升级;依托济南西部跨境电商产业园,新增跨境电商企业50家,争创省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鼓励建筑企业深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建筑业跨越发展;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发挥中医药种植优势,擦亮“扁鹊故里”金字招牌,加快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深入发掘黄河文化、齐长城文化等优秀文化内涵,结合长清南源泰山、北入黄河的独特地理优势,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加快灵岩片区改造步伐,打造九省古御道旅游精品线路,叫响“山水长清,齐鲁仙境”品牌。
(三)城市品质攻坚行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努力让我们的城市既有“颜值”又有“品质”。功能提升。实施王府东街、阜新街、红山路、文昌路北延等22条市政道路建设,补齐城市交通短板,畅通城市微循环;谋划推进平安南路、平安北路东延、国道104拓宽改造等项目,保障好济广高速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市整体路网布局;深化公交一体化改革,加快公交场站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实施44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老城片区安置房建设,争取群众早日回迁入住;加快“中川湾·中央创新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新地标。管理提升。聚焦城市品质、文化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加强对违法建设、市容环境、农贸市场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整治,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制度化、常态化,打造“绿、亮、净、美”的城市名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公用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5G基站400个,加强政务服务、交通管理、社会治安、应急指挥等数据整合,让城市更聪明、更健康、更智慧;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上报审批制度,严控新增违法建设,强力推进拆违拆临,确保各类违建“减存量、零增长”。治理提升。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把党建引领融入社区治理,完善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教育、社会治安“六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健全社区居民协商自治制度,以“民事、民议、民决”为导向,创新基层协商方式,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实现社区和谐有序发展;规范社区物业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着力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突出问题。
(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积极探索具有长清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韵浓起来、乡村美起来、乡风好起来。夯实农业基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增产;规划建设万亩数字化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扩大经营规模,力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4家。培育特色产业。围绕“扁鹊故里、养生三宝”,扩大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东茶、西米、中药的产业布局;围绕“四季长清、三桃一杏”,加强品牌策划和宣传营销,结合农民丰收节、杏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现代种业发展,培育引进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建设,提升全国种子“双交会”、山东蔬菜种业博览会、山东种业会展周等会展交易平台服务水平,打造享誉全国的种业会展品牌。改善农村环境。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创建“齐鲁8号风情”省级示范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落实82个市级清洁村庄创建任务,完成176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实施107公里的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加强古村落保护,打造有历史文化记忆的美丽乡村。提高农民收入。规范提升农村“三资”管理,实现村集体增收;做好滩区迁建社区、马山片区产业发展文章,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落实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助力群众就业创业;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民俗民宿、医养康养、电商文旅等增产增收绿色生态项目,保障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五)大学城发展攻坚行动。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融合,真正把大学城打造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产教融合主阵地、创新驱动先行军。做强开发区。充分发挥济南经济开发区经济主战场作用,加快下放行政权力事项,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招商机制,推动落实全员招商、专业招商;为企业提供精准优质服务,破解企业融资、合作、人才、科研、链条等难题,全力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激活大学科技园。加快推动校地、校校融合,深化人才融合机制,让更多校地人才实现常态化交流;按照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标准,加快打造“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打破“围墙”思维,推动高校空间共享、教学实验设施共用、科创平台共建、专业共建互修。做大农高区。以高端种业为核心,助力“北方种业之都”建设,吸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农高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农高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支持佳宝乳业、迅达康兽药等企业设立测试检测中心,专班推进“农批市场”项目,加快157亩的果品区建设,争取年底前开业投用。做优创新谷。完善创新谷功能配套,加快推进PPP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园区环境支撑能力和要素保障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投资经营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能,让好技术好企业留得住、发展好;组建“双创”产业发展服务运营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高校研发成果转化应用;锚定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大企业招引、培育和定向辅导,打通企业上市通道;依托创新谷西城软件园、华谊兄弟电影城,打造省级网络视听产业园,推动视听产业发展;整合创新平台、众创空间等各类载体,集中打造人才科创聚集地和新产业新动能策源地。
(六)生态环境攻坚行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移动污染源管控,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提升道路、建筑工地等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水平,PM2.5同比下降4%,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62.7%;落实河长制,加大沿河监管巡查,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完成7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加快3条道路和158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城市黑臭水体和雨污合流管网实现双清零;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强化水系治理,持续推进北大沙河、南大沙河改造提升,实施武庄水库扩建工程;严控地下水开采,严厉打击盗采地下水资源行为;对违法占地、非法开采“零容忍”,持续清查整治违建别墅、乱占耕地等违法行为,压实监管执法责任,将新增违法消灭在萌芽状态;实施13个山体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1500亩,完成生态造林1200亩、森林抚育6000亩,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6个。按期完成中央、省、市各类环境保护督察、巡视、巡察问题整改任务。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落实“五个减量替代”,全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各领域节能减排;全部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新建46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开展“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农村”创建。
(七)民生改善攻坚行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拿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办成一批群众满意认可的好事实事,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兜牢社会保障底线。稳定扩大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迁建居民等群体就业工作,落实高素质兵员征集和退役军人安置任务,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等帮扶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523人;坚持应保尽保,不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统筹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保障,实施精准救助、精准帮扶,做好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让高层次人才在长清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筑牢人民群众幸福线。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任务,新建、续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推进全民阅读改革,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开展“新长清·新市民”公益大课堂、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服务活动,开设公益培训及讲座240场次以上;深入实施戏曲进乡村、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守牢社会安全防线。强化重点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长清;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网格建设,大力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八五”普法活动,加强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前期,我们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遴选确定了18项27件民生实事,提交本次会议审议。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将民生实事抓实办好。
(八)政府效能攻坚行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提升政府效能,打基础、立规章、抓落实、强督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强化政治引领。始终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对标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谋深谋实谋细贯彻落实的方法路径和工作举措,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长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大政务公开,把诚信施政作为重要准则,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规范政府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办理质量和办理效率。强化高效施政。改进政府作风,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注重工作时效要求,重点工作设定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倒逼进度;以创新的理念、超前的行动、管用的办法,扑下身子实干、雷厉风行快干、专业高效会干,真心为民拼命干,在行动上再快一步、落实上再深一层,让实干至上、行动至上蔚然成风。强化廉洁从政。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强化政府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管,筑牢制度“篱笆”,防范权力“越线”,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只争朝夕拼搏干,不负韶华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六个强省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