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实践探索
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中心小学
2024-06-21

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实践探索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实践探索

长清区马山中心小学

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工作要求,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更好地实施落地,长清区马山中心小学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突破空间局限,创造性地开展“实景式”劳动教育。

一、核心理念

一粒种子只有落地才能生根,教育亦是如此。学校依托劳动任务项目群,以“生活技能”为抓手、校本课程为载体、“节日教育”为契机,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实景化”劳动环境,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二、关键路径

为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优势,我校采用多元学习,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一)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生活小达人”

“学会自我服务”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学生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主清洗内衣、袜子、毛巾,学着叠衣服、收拾床铺;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着做”,帮助家长扫地、擦地、洗碗、择菜;通过“良好卫生习惯示范做”,学会如何正确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等。在真实的生活劳动中,学生切身体会了父母的辛劳,体会到劳动是一种美德。

结合校园卫生、环境绿化、班级建设,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实践:专门开辟绿植区域和清洁区域,各班级认领“责任区”,学会如何管理、清洁、呵护;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文化墙并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借助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劳动的热情。

无论个人劳动还是学校劳动,都是学校“生活技能”课程的缩影。一些家长反馈:在不同技能的学习中,孩子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二)探索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学习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而且融劳动、技术、自然科学、人文艺术、道德教育于一体,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

例如,学校校本课程《葫芦娃诞生记》通过对葫芦的栽培与管理,使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历程,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在对葫芦的生长观察记录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在工艺葫芦制作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形成简单的操作技能,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充分的成就感及创新意识与自信意识,在观赏宝葫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将葫芦工艺与民族文化尤其是经典古诗文诵读结合,引导学生赏葫诵经,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外延葫芦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与葫芦有关的故事、传说、神话等资料,使学生在感知故事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重点节日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

学校以中国传统节日、少先队节日、校园主题节日等板块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将德育融入不同节日并开展相关活动,强化实践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学雷锋活动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靓化城市街道”实践活动,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擦拭社区的健身设施,帮助孤寡老人整理家务,在实践中得到成长;端午节到来,美术教师还会带领学生编五彩绳、制作头饰,用劳动的方式感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乐冬至的“巧手包水饺”活动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学习和感受水饺的制作过程,参与劳动的同时融洽了亲子关系。

(四)不一样的“专家”走进劳动课堂

 家长课堂是我们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很多家长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劳动领域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专长,让孩子们向自己的父母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两位“专家”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编织世界,同学们在课堂中学会了很多编织技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真是收获满满。

三、主要成效

劳动赋能,快乐成长。通过劳动项目化系列活动,马山学子们在学习、观察和实践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逐步养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

混龄式探究性学习以社团为载体,打破年龄界限和班级界限,由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协商确定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共同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和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体验、重合作、重探究。

校本课程《葫芦娃诞生记》,以“葫芦烙画”传承为引导,要求学生亲历实践全过程,通过葫芦的种、养、画、烙、赏等,融合语、数、英、美、科、劳等各学科知识与技能,实现了以劳增智、以劳绘美。

实践类课程“剪纸服装秀”的学习对象为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该课程要求学生把单调的纸上剪刻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经过剪刻、熨烫、搭配,制成美丽的剪纸服装,以非遗文化浸润童心。

“扎染课程”中,让学生通过浸、扎、染、洗、晾五个步骤,完成色彩间的碰撞和晕染,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

“创意美工课程”中,回收利用废旧物品利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设计制作成服装,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艺术情操的同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学生通过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合作互补,共同完成探究性任务,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学校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劳动教育校本特色实践,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新形式、新方法,把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打造劳动实践基地新样板,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中心小学

103

信息发布总数

12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