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警示】警惕保健品食品消费“新套路”
字号:
大 中 小



1、假借科普,实则推销
利用“最高技术成果转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研发团队艰苦攻关”“国外权威数据显示”等“伪科普”内容,大肆宣传“牛初乳”“氨糖”“硒”“小分子蛋白肽”等新概念,声称相关产品具有“溶解血栓”“调节血脂”“消除疲劳”“降血糖”“抗菌”“防治飞蚊症”等多重功效。
2、直播带货,吹嘘功效
网络达人、主播通过电商平台直播营销带货时,在无法提供证明材料情况下,使用“排毒养颜”“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缓解皮肤老化”等表述,对“鱼油”“胶原蛋白肽精华粉”等产品性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从而直击90后以及“Z世代”消费群体的“养生焦虑”。
3、“微商”产品,质量难保
利用微信、贴吧、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推介售卖“减肥咖啡”“溶脂奶片”“天江战狼”“纤盈复合植物压片果糖”等减肥、壮阳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物流形式将产品邮寄到购买者手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多地。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来源繁杂,有的甚至是非法添加西布曲明、他达拉非等成分的“三无”产品。
4、冒牌专家,夸大病情
虚构“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名医专家协会会员”“国际顶尖医学博士”等头衔身份开展体检义诊。针对消费者的病情“量身定做”营销方案,编造身患“癌症”等疾病概率以及其他身体问题,制造高度紧张的恐慌气氛,随后给老人灌输其推销的产品对“癌症”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欺诈消费”、趁火打劫的目的。
5、虚假宣传,借“疫”生财
为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销量,商家根据网络收集的素材资料,自行编写“全家吃核酸,远离德尔塔”“吃核酸增强免疫力,细胞活跃身体健康,免疫力好,百毒不侵”“在新冠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等文字内容,并配用“XX胶囊”等产品的照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